首页>古诗词库>

弄珠吟(《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作《翫珠吟二首》之一)

作者:天然   朝代:

般若神(《灯录》作「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

隐现时游五藴山(《灯录》作「隐显常游五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

此珠无状非大小,昼夜圆明悉能照。

(《灯录》作「此珠非大亦非小,昼夜光明皆悉照」。

)用时无处復无踪(《灯录》作「觅时无物又无踪」),行住(《灯录》作「起坐」)相随常了了。

先圣相传相指授,信此珠人世希有。

智者号明不离珠,迷人将珠不识走。

(以上四句,《传灯录》作「黄帝曾游于赤水,争听争求都不遂。

罔像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僞。

」)吾师权指喻摩尼,采人无数入(《灯录》作「溺」)春池。

争拈瓦砾将为宝,智者安然而得之。

言下非近亦非远(《灯录》作「森罗万象光中现」),体用如如转无转。

万机珠对(《灯录》作「消遣」)寸心中,一切时中巧方便。

皇帝曾游于赤水,视听争求都不遂。

罔像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僞。

非自心,非因缘,妙中之妙玄中玄。

森罗万像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

(《灯录》无以上九句)烧六贼(《宗镜录》卷七六「贼」下有「兮」字),烁四(《灯录》作「众」)魔,能摧我山(《宗镜录》作「摧我山兮」)竭爱(《灯录》作「我」)河。

龙女灵山亲献佛,贫儿衣裏几(《宗镜录》作「枉」,《灯录》作「下任」)蹉{趷右下为也}。

亦非性,亦非心(《灯录》二「非」字皆作「名」),非性非心超古今。

体绝名言名不得(《灯录》作「全体明时明不得」),权时题作《弄珠吟》。

(以上皆见影印日本花园大学图书馆藏高丽覆刻本南唐招庆寺静筠二僧着《祖堂集》卷四)。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禅诗,描述了一种被称为“般若神珠”的神秘物品,它被认为是佛法中的重要象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全面解释: 首先,“般若神珠”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物品,它在法性海中被认出来,具有强大的神力和内在的光明。它时隐时现,常游于五蕴山中,无论昼夜都能照亮一切。 其次,这颗珠没有任何特定的形状大小,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无踪无影。无论是行住坐卧,它都常在眼前,让人清晰明了。 再者,这颗珠是先圣们所传的,只有真正理解它的人才能认识到它的稀有和珍贵。智者们以“明”来称呼它,而迷惘的人则忽视或错失了它。 最后,这首诗也提到了这颗珠的非同寻常之处。它既不是自心,也不是因缘,它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它在森罗万像中显现,但又找不到它的根源。它能够烧毁六种邪恶之物,战胜各种魔障,能够摧毁我山,竭尽我爱河。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颗神秘而强大的般若神珠,它是佛法中的重要象征,代表了智慧和觉悟。它超越了性、心和语言,是一种权时的象征,能够帮助人们找到真理和开悟的道路。

若神 灯录 法性 性海 海中 中亲 隐现 现时 时游 灯录 隐显 显常 常游 内外 外光 光明 大神 神力 无状 状非 能照 灯录 大亦 亦非 夜光 光明 明皆 时无 无处 灯录 觅时 时无 灯录 相随 随常 先圣 圣相 相传 传相 相指 世希 智者 者号 号明 传灯 灯录 帝曾 曾游 游于 于赤 争听 听争 争求 求都 能见 见能 是虚 师权 权指 指喻 灯录 砾将 将为 为宝 智者 者安 安然 然而 而得 得之 非近 近亦 亦非 非远 灯录 森罗 罗万 万象 象光 光中 中现 如如 如转 转无 无转 万机 灯录 时中 中巧 巧方 皇帝 帝曾 曾游 游于 于赤 视听 听争 争求 求都 能见 见能 是虚 非自 非因 因缘 中之 玄中 中玄 森罗 罗万 光中 中现 寻之 根源 灯录 无以 烁四 灯录 山兮 灯录 灵山 山亲 亲献 灯录 为也 亦非 非性 亦非 灯录 皆作 非性 性非 超古 古今 名言 言名 灯录 全体 体明 明时 时明 权时 皆见 见影 影印 大学 学图 图书 唐招 招庆 堂集 卷四

若神 海中 大神 大亦 用时 觅时 世希 安然 光中 用如 如如 心中 时中 中巧 巧方 妙中 中之 光中 宗镜 宗镜 山兮 灵山 宗镜 心超 珠吟 花园 静筠

诗词取名器
姓名测试
热门工具推荐
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
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