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词库>

题善权寺石壁

作者:李蠙   朝代:

四周寒暑镇湖关,三卧漳滨带病颜。

报国虽当存死节,解龟终得遂生还。

容华渐改心徒壮,志气无成鬓早斑。

从此使归林薮去,更将余奉买南山。

(见海宁吴骞《拜经楼诗话》卷二第十七条。

同治《增修宜兴县壹》卷十《艺文志》亦载之。

)(又见《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九九《善权洞部》。

)(〖1〗《拜经楼诗话》卷二:「唐李蠙诗世不多见。

宜兴善卷二毅题石壁一首曰〖诗畧〗。

盖蠙太和时尝见白龙于此,其诗尚有元和遗音。

蠙本名虬,将赴举,梦名上添一画成虱字,及寤,曰:『虱者,蠙也。

』乃更名,果登第。

皆可补《全唐纪事》之遗。

」望按:《全唐文》卷七八八收李蠙《请自出俸钱收赎善权寺事奏文》一篇,畧谓「寺在县南五十里离墨山,是齐时建立。

……寺内有洞府三所。

号为干洞者,石室通明处可坐五百余人,稍暗处,执炬验入,不知深浅。

……洞门直下便临大水洞,潺湲宛转,湍濑实繁,于山腹内漫流入小水洞。

小水洞亦是一石室,室内水泉无底,大旱不竭。

洞门对斋堂厨库,似非人境。

洞内常有云气昇腾,云是龙神所居之处。

臣大和中在此习业。

……臣怀此冤愤近三十年。

……今请自出俸钱依元买收赎,访名僧主持,教化同力,却造成善权寺。

……」诚如此文所云,大和中李蠙曾于此习业,三十年后始出俸钱收赎,推其时当在壹宗咸通中。

然则题此诗于寺壁,要亦咸通间事矣。

)。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内容主要描述了他曾在湖州隐居的经历和当时所处环境的寒冷与严寒,以及他在战争时期身在山洞里的感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首先,诗中提到了湖州四周的寒冷气候和湖关的严寒,这表明诗人当时身处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中。接着,他描述了自己在山洞中三度居住的经历,这表明他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 其次,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坚持节操的决心,即使面临死亡也不愿屈服。然而,他也表达了对未能实现自己志向的遗憾和无奈,这表明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困惑和失落。 最后,诗人表达了他决定离开山洞,回到林薮(森林)去,并继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来回报南山,这表明他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哲理的诗歌。

寒暑 暑镇 镇湖 湖关 漳滨 滨带 报国 得遂 遂生 生还 容华 华渐 渐改 志气 气无 归林 更将 将余 见海 海宁 吴骞 经楼 楼诗 同治 修宜 宜兴 兴县 艺文 文志 亦载 载之 古今 今图 图书 书集 山川 卷九 九九 善权 权洞 洞部 经楼 楼诗 宜兴 兴善 善卷 石壁 一首 首曰 太和 和时 见白 白龙 龙于 其诗 诗尚 梦名 乃更 更名 果登 登第 皆可 可补 全唐 唐纪 纪事 全唐 唐文 俸钱 钱收 善权 在县 墨山 是齐 齐时 建立 洞府 号为 洞者 石室 室通 通明 明处 处可 百余 执炬 洞门 门直 实繁 于山 流入 洞亦 亦是 一石 石室 室内 泉无 洞门 斋堂 似非 洞内 内常 云气 气昇 昇腾 云是 是龙 龙神 神所 所居 居之 之处 大和 和中 中在 臣怀 愤近 俸钱 钱依 买收 访名 主持 化同 同力 善权 诚如 文所 所云 大和 和中 曾于 俸钱 钱收 其时 宗咸 咸通 通中 然则 诗于 要亦 亦咸 咸通 通间 间事

容华 南山 海宁 诗话 修宜 艺文 山川 川典 诗话 太和 和时 其诗 诗尚 元和 一画 墨山 大水 小水 小水 水泉 龙神 大和 和中 依元 大和 和中 其时

诗词取名器
姓名测试
热门工具推荐
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
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