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词库>

青玉案・年来减却风情大

作者:史浩   朝代:

年来减却风情大。

百样收心待不作。

恰恨仙翁停画舸。

雪中把酒,美人频为,浅破樱桃颗。

清歌谁许阳春和。

悄不放、遥空片云过。

惊落梁尘浑可可。

一声啭处,故园春近,桃李还知麽。

这首词题为“不作”,抒发了作者在国破家亡时想要归隐的情怀。 首句“年来减却风情大”,起笔平谈,不事雕琢,词人直接叙述自己内心感受。“减却风情大”,是因为“年来”兴致索然,以至“减却”了。是什么原因呢?诗人没说,词人也就无意揭开这一层面纱。在另一个场合,他则明白说出,由于朝廷祸乱,“牵怀”“动辄得十思”,“致使与丽人密约幽期都成愕事”。直接原因就是现实政治的严酷性使得诗人心有余悸,产生了恐惧心理,没有了谈情时的那种激越、亢奋的情绪,因此就变得毫无兴致了。尽管诗人的“神情未是老,岁序已云暮”,诗人的内心也感到了岁月的流逝,而由于现实政治的影响,他“百事收心待不作”,不再过问世事。 “恰恨仙翁停画舸”这里用“恰恨”二字一转,说明诗人有了改变的心思,原来是因为朝廷祸乱,使得诗人心有余悸,产生了恐惧心理,不再有谈情时的那种激越、亢奋的情绪,因此就收心归隐了。如今仙翁却不给他一点盼头,“停画舸”将词人的热望与仙翁的无情进行对比,更显示出诗人的孤寂和无奈。尽管他不愿意去接触那不能使他愉快的现实政治因素而有意超离尘世归隐山林去寻仙学道;可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仙翁”也不能作主,“停画舸”终不成一件简单的事情。“雪中把酒,美人频为破樱桃颗”等于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暂时自慰与休息。“破樱桃颗”,不如说解劝的词人并不那么愤慨与怨怒而已。上片说好静情不得发,只有借助幻境虚景以安慰一下自己的无奈与苦衷了。 下片抒发愤激之情。“清歌莫许阳春和。”如果高雅的清歌不能赢得词人欢心的信息未能传达至离恨别天,不能排除心头的烦恼苦闷;他只好采取消极退却的方式来求得心理的平衡了。“悄不放、遥空片云过”,虽则象这般“一片云”正远远地向高远晴空的彼方飘去那样恬淡悠闲,而诗人也难忍受其“悄不寂寞”之情调吧。同时诗人不直抒自己的政治感受而用形象和意境来表明自己的倾向,以此来获得读者的同情。上二句写表面情形“近放慵歌锁朱弦”、“乱世又思莼菜羹”。 宋朝之败家丧国,正如汉末之世乱饥荒一样惨酷,但是最使诗人受不了的还是沦陷在金人统治下的亡国之痛!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愿意超离尘世去寻仙学道,只希望能够苟安一时算了。 “惊落梁尘浑可乐”,这两句描摹当时情境十分精彩!一声鸣啭固然不能够使自己忘记亡国之痛而求得心理平衡;即使在清歌时惊落了梁上的尘土倒也可以获得片刻的欢乐。“惊落梁尘”一句出自李贺《将进酒》“落花入前溪”诗句;这句化用李贺诗意更加切合词境,更可以表现词人当时的神态。结尾“桃李还知麽?”含意十分深刻而又委婉。一方面表现桃李依然似锦繁华,而人间天上无恙自乐;一方面则表现词人对国家兴亡冷眼旁观,“天若有情天亦老”那样一种愤慨、敏感、心有余悸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态。 此词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上片于平静中显风波;下片于言外之意,含蓄而不显露。将山水景物的“静者”与诗人的感情变化之“动景”绝妙配合,相互衬托;并显得兴味悠远而风韵天成。句清辞丽,舒徐淡雅。俞陛云评论说:“前半阕言情景寂静之中,寓有骚人迁客之感。”这是很有眼力的。

年来 百样 样收 翁停 雪中 清歌 云过 梁尘 可可

风情 画舸 雪中 樱桃 清歌 可可 一声

诗词取名器
姓名测试
热门工具推荐
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
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