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词库>

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作者:柳永   朝代:

吹破残烟入夜风。

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

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这首诗以浅近自然、通俗流畅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激情,是作者爱情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一对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幽怨和相思。 首句“吹破残烟入夜风”只此一句,就把男女双方分别所处的环境形象而明快地勾勒出来了。入夜时分,暮霭沉沉,凉风吹散了烟雾,又吹来了夜晚。在夜晚的凉风中,那缕缕的烟云,也变得凄迷而冷凄了。这缕缕的烟云笼罩着入夜时的村庄,也笼罩着睡梦中的屋舍,屋舍中的人儿是否也笼罩在烟雾之中而进入梦境呢?“一轩明月上帘栊”这一句,笔锋一转,从室内移向室外。明月冉冉升起,透过窗帘,洒进清光。室内的人也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而有所触动了。这一句中“一轩”是语意双关,既可指屋内的一间轩窗,也可借指明月本身。这一句把明月写得那样晶莹剔透,就像一面镜子,似乎可以照见伊人在此之前曾对着它含情不语、脉脉含情地凝视着它。 第二句转入写男方的感受。“因惊路远人还远”一句是说,夜深人静,月色入户,他被明月惊醒了。这时他才想到两人之间并非一般意义的近,而是路远人远心更远。这一句的语气显得比较平淡,但平淡中蕴含着一种内紧的力量。这就像先作一个铺垫,然后再讲出主人公心中的一个愿望:与心上人同寝共枕。但是,“纵得心同寝未同”,他与她纵然心心相印,但天各一方,又怎能实现“心同”呢?这一句的平缓之处更见其悲。 第三句是写女方的心态。“情脉脉,意忡忡。”她辗转反侧,脉脉含情地注视着窗外的明月;而心中却又哀怨钟情而难成双,因而情思萦绕,意绪纷杂。接下去两句“碧云归去认无踪”,是说碧云冉冉而去,人的踪影却不可得。“只应曾向前生里”,意思是说:既然今生今世难谐鸳鸯并头梦,那么只能想到前世今生的因果循环里去找寻答案了。“爱把鸳鸯两处笼”,用池沼水池里两栖水鸟被隔着笼子关着而不能相依相守的痛苦情事来比喻男女双方的分离的痛苦。诗意婉曲深微,“情思凄婉”,往复回环。清人沈德潜称它“深情委婉”,并以之与白居易的名句“今夕何夕……有此幽令”相提并论(见《说诗晬语》),可谓知言。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前期爱情诗中的佳作之一,原因就在于它把一个对情人情深意长的男子的心态刻画出来了。“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爱恨交加的爱情更令人回肠荡气。这一句写的是主人公想象中的情景。作者为了不让这份爱情失落在天涯之外了结痛苦而似乎寻找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与解脱。这种慰藉与解脱实际上是无力的、无效的。但它却更能衬托出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痴情。这种爱情诗的写作角度在苏轼之前是很少有人涉及的。苏轼是开了先河的人之一。这首诗以浅近自然、通俗流畅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激情,是苏轼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写相思之情,但并无一字及于男女之事。这种情感属于少年、少女的正常情感,其思之切、之深、无所依附、无处寻觅;其情感的真挚、深挚也不需要借助于外物来作附丽或作掩饰。这种情感是纯真朴素的、明朗健康的、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这种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现象之一,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之一。无论是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中都有所表现。由于它的主体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或名人、诗人之类人物所特有的情感现象,所以它在文艺作品中又是少见的或有代表性的情感现象之一。这一类情感现象的价值在于它的审美意义和文化艺术意义之中而并不在于它的经济或实用价值之类因素之中;也在于它的表现方式的个性特征或创造性的探索和追求之中而并不在于其重复或仿效或跟风之作之中;更在于其形式的独特或变化无常、新颖或旧调重弹之类

入夜 夜风 一轩 轩明 因惊 惊路 路远 还远 纵得 未同 脉脉 云归 应曾 曾向 向前 前生 生里 两处

碧云 鸳鸯

诗词取名器
姓名测试
热门工具推荐
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
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