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词库>

满江红・两峡崭岩

作者:辛弃疾   朝代: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

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

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

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

诗句好,馀膏馥。

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

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园熟。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这首词写山居的清幽景象,全篇由问讯与自述两个对偶句组成,由闲适之感转而为凄凉之甚,思路跳荡,颇多曲折,表现出作者情感的波澜。 起首两句写词人面对峥嵘峻峭的两山如峡的险要环境,感叹有谁占据这峻岩深谷的幽静之处?借的是武陵源那样开辟了仙境的名胜。紧接着一句陡然转到“清风旧筑”上,却由武陵跃进到三晋的著名风景胜地--五台山上的清风谷的“旧筑”,造语颇有超凡的神奇之美。“清风”即谓此地的古风道院。 “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三句承上意写所见山中的幽人仙境,云来鸟去,泉涧山红,绿野无际,皆如世外桃源的景界。这虽也有对于现实环境景物作为反衬的效果,但其着重是突出心境的主观反应。一个“闲”字笼罩全篇,同时又是悲感的开端。这里并蓄着的悲感情绪需要在上文所说的古风道院借仙境反衬的基础上自加申说。 “世上无人供笑傲”一句,如飞流直下,一泻无余。词人由于怀古伤今,深感人世沧桑,于是发出世间荣辱虚幻、世事多舛的浩叹。他厌倦了人世的喧嚣和冷酷,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句也是对词旨起统领作用的关键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词中出现的景物都是幻影,情感都不是抒发个人闲适之情,而是孤寂凄凉心境的流露。在这种情感支配下写出的“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拒”成为统领全词精义的句子。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在于承上启下。既从上面的仙境过渡到下面的描写,也预示了下文的凄凉与悲哀的情感内容。接下去四句是写山中夜色:“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这看似闲笔,实则不然。竹子是常青植物,象征着坚韧和友谊;“独栽竹”三字中隐寓着世无同志的孤寂心情。“休迎拒”三字含有冷淡、孤傲之意。 词人之所以如此冷峻、孤傲,乃是因为他对世态炎凉有了深切感受,从“世上无人供笑傲”生出对世态冷酷的反感。因而他孤傲中带有几分凄凉。再接下去是写自己胸怀:“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馀膏馥。”这六句是写自己的精神风貌和气质风采。词人用冰霜与玉来比喻其风采高雅、洁净,用“诗句好”来表现他的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馀膏馥”则是说他的道德品质与自己的人格风范如甘醇玉液,余香不散。这几句主要是以传统的儒家标准来表现作者的人格形象的。接下去转写自己生活的遭际:“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用《庄子·马蹄》:“一骥之才,食于一槽而鸣于一谷”的意思,这是用来说明人才济济的道理;同时又是为下文续写现实困境作好铺垫。“人似秋鸿无定住”一句借用苏轼《和子由闻鸟》中的诗句的意思:“有鸟西南飞,先至太行西。岂不怀归隔霄行四益,哀鸣思慕何曾息。”以说明自己飘泊不定、浮沉不定的现实处境。“事如飞弹须园熟”,用苏轼《和子由三首》中的诗句:“饥鹰未饱胆欲探”,直抒胸臆。“休迎拒”而又有激愤之心溢于纸端;“多栽竹”,而在社会生活中又无法做到“非不能也”,只能是以物喜怒罢了。这种苦衷无人理解,“笑君侯、陪酒又陪歌”,只是为了生活罢了!最后以反诘的语气结句:“阳春曲”,这是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这一声叹息是悲哀至极的宣泄! 此词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人世沧桑的悲欢离合和盛衰兴亡之叹。此词的特点:一是寓意深远、理趣盎然;二是流转自然;三是气势豪放;四是拟人手法运用得贴切而巧妙。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与苏轼《

鸿

两峡 清风 更满 云来 来鸟 涧红 红山 门前 客休 伴君 君时 应足 似秋 秋鸿 鸿无 无定 事如 如飞 须园 君侯

清风 红山 山绿 君时 风采 凝冰 冰玉 秋鸿 如飞 笑君

诗词取名器
姓名测试
热门工具推荐
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
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