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词库>

行路难二十篇(幷序) 第九章明无断烦恼

作者:傅翕   朝代:

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二空。

五分法身缠五阴,六人无知为六通。

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

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

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

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

诸佛如来住何所,併在贪淫爱欲中。

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

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

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

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佛教修行和佛法教义,对众生面临的烦恼和迷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指引。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二空”:这两句是在提醒人们,文殊菩萨的智慧和德行并不遥远,而人们心中的“三障”(即贪嗔痴)和“三毒”(即傲慢、嫉妒、悭贪)其实是可以通过“二空”(即空性和无我)来超越的。 “五分法身缠五阴,六人无知为六通”:这两句是在描述人们被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束缚,就像被五分法身所缠绕。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没有智慧的情况下,却能感知到六种通达(天眼、天耳、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和漏尽通)。 “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这两句是在说明世间人们对于“四倒”(我见、常见、断见、无常见)和“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理解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执着于某种观念或信仰。而八邪八正(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定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定等)在本质上并无差异。 “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这两句是在说明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和菩提心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指向真理和智慧的。然而,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在流浪中会找到真正的宗派。 “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这两句是在强调一切烦恼都是虚妄的,只有通过内心的觉悟才能解脱。而诸佛的法门都藏在心胸之中。 “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这两句是在说明修行者应该恒常跟随佛法教义,只有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进步。 “诸佛如来住何所,併在贪淫爱欲中”:这句似乎在引导人们思考,佛和菩萨住在哪里?他们实际上就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贪欲之中。 “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这句是在鼓励人们要断除贪欲和爱欲,因为这些都是迷惑和障碍我们修行进步的因素。同时,这也是引导人们走向真理的方便方法。 “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这句是在说明贪欲的本质是清净的,只是我们给它赋予了错误的观念和名称。同样地,空也是一种假名假相,真正的本质并不在此。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佛教修行的一种深入阐述,强调了内心的觉悟和智慧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们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迷惑和障碍。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内容,人们可以更好地走向内心的觉醒和解脱。

见文 德非 非为 为远 法身 四果 果何 何曾 曾异 正体 体还 还同 提性 性无 无别 识流 流浪 真宗 皆空 法藏 藏在 恒将 将法 法忍 忍相 相随 相逢 如来 何所 爱欲 欲中 爱欲 是方 化童 相真 空名 名名 名亦 亦空 行路 路难 路难 中非 非是 寄语 语真 真修 修无 无念 念士

文殊 童蒙 清净 心中

诗词取名器
姓名测试
热门工具推荐
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
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