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词库>

故刑部李尚书挽词三首 三

作者:张九龄   朝代:

永叹常山宝,沈埋京兆阡。

同盟会五月,华表记千年。

渺漫野中草,微茫空裏烟。

共悲人事绝,唯对杜陵田。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解释: “永叹常山宝,沈埋京兆阡。”这两句写永逝不返的往事,点明了哀伤的题旨。这里用“常山”来借指辛弃疾的战友、爱国志士陈亮的字号。“宝”是珍宝,也是陈亮给作者的临别赠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登先”。而今陈亮已逝,墓地在京兆万年县杜曲之北,埋没荒阡,人迹罕到。作者瞻念前贤,抚今思昔,不禁悲从中来,涕泗交颐。 “同盟会五月,华表记千年。”这两句是说,作者与陈亮是志同道合的“同道”朋友,在国事飘摇、正忧患、愤激、悲慨之中,两人“相与感会,誓同生死”,于是在这五月的日子里,“二豪相与为盟”。当时作者尚在北方,陈亮则在南方;盟誓后陈亮便“间关道途”,历尽艰险来北返宋都。他初到时“白头台阁之臣”,对他的归来曾有所“嗫嚅”;然而“去逾旬月”,这些大人先生们便对他唯恐避之不及了。他们同样爱惜人才,然而国难当头之时,却彼此只宜作“天下事”来看待。“国破人何在?兵休岁未阑”,作者与陈亮的这一段短暂的“同盟岁月”,便成为永久的往事。往事虽然永逝了,但陈亮的功业却将载入史册,流芳千古。 “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这两句承上启下,由怀古转入对现实景物的描写。“渺漫”两句写的是野草与烟霞。这里没有明写人,也没有明写情,而只写了漫山遍野的青草与虚无缥缈的烟霞。青草是如此茂盛和葳蕤(葳蕤),以至使人看不见其他的景物;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象只能无可奈何了:但愿青草能够永远作为爱国志士的象征;烟霞迷茫而飘忽,则如一缕战乱年代的梦境,只好把它扔在风里了。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抒情手法。 “共悲人事绝,唯对杜陵田。”这两句补足上文的感慨与怅惘。“人事绝”,有“日暮途穷”的意思。国事已非,“龙颜一怒”,复国兴宋的希望便完全化为泡影。在这种境况下,作者与老百姓同样悲哀、绝望;作者只有对着那杜曲的家园、亲爱的土地——“田野美而广”、“秋方稔而熟”而已。“杜陵”在长安西南,“郑史君(某)诗有‘新秋先得展芜田’之句,然人家至东都仍有讳避不歌杜陵之者”。作者的老师蔡州知州郑邦祥所作《八风》之三即有《杜陵绝句》,他当曾登览旧京景象。在这里他说出一般的“人事绝”的人民大众对南归功臣充满怀念的哀痛之情。“人事绝”,或者说旧人不可见,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痛苦与期望的冲突;这也暗示了中原统一的必胜前景——“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同道朋友陈亮一同在野的忧伤、悲愤、希冀和追求的心路历程;同时通过这首诗也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共同心声——衷心希望能返回中原、统一祖国的心愿。这也就是这首诗所展示的“人事绝”的真义——绝中寓通,绝中寓有生活的转机与光明的前景。至于作者身世的特殊情况以及表达方式的隐喻象征成分等要素则应放到诗歌创作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诗人所处的阶级关系中去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类作品就其主要方面来说是无可置疑的进步的诗歌作品。 全诗一改往日创作的直截了当或爽辣峻健的风格而变为“感慨激昂”、“哀怨遥深”之作。“凄恻净洗,骨变神变之格” 体现了诗人笔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不拘故常、“少陵家法所长”表明它是辛派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最后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而有余味不尽的特点又与杜甫诗风暗合。 总之这首诗写得情采丰美、韵律沉雄、风格高峻而又意境深远、寄意悠长;它是南宋爱国诗篇的一个典范之作。

常山 山宝 京兆 兆阡 同盟 千年 野中 茫空 杜陵 陵田

山宝 渺漫 中草

诗词取名器
姓名测试
热门工具推荐
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
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