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词库>

行路难二十篇(幷序) 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

作者:傅翕   朝代: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幷虚通。

虽復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復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宗。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復託化现东方。

这首诗是在描述一种超越世俗理解的佛法境界。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 - 这是在描述佛法(法性)是无知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2. “有漏无漏幷虚通” - 有漏和无漏都是佛教中用来描述修行者所经历的阶段,有漏指的是修行者还在六道轮回中,无漏则是表示已经出离轮回,获得解脱。这里的“虚通”可能指的是法性无所不在,虚通无碍。 3. “虽復乖差作诸地” - 尽管法性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如佛教中的各种修行地),但其本性却是相同的。 4. “寻其本际尽皆同” - 寻找其本源,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同的。 5. “亦復无同可同法” -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理解或描述这个不可同的法性。 6. “亦不以空持作宗” - 不要用空洞的方式去理解或表达这个法性。 7. “若欲知斯殊妙道” - 如果想要了解这个特殊的、美妙的道(即佛法), 8. “但自穷搜五阴丛” - 需要深入探索五阴(即五蕴)的聚合。 9. “如实无来亦无去” - 如实观察,没有来也没有去。 10. “亦不的在六情中” - 不是在六情(即色、受、想、行、识)之中。 11. “即是无原真法界” - 这意味着佛法超越了世俗的法界(一个用来描述世界的概念)。 12-13. “湛然常存无始终。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 法性是永恒存在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修行之路艰难而漫长,这个过程充满了苦和乐。 14. “时往西方无量寿”- 可能会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 15. “或復託化现东方”- 也可能会化身出现在东方。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在描述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法境界,这是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需要深入修行才能理解和体验。

寿

见法 法性 性无 虚通 寻其 际尽 尽皆 皆同 无同 同可 可同 同法 以空 空持 持作 作宗 若欲 如实 实无 无来 来亦 亦无 是无 无原 原真 真法 法界 湛然 然常 常存 存无 无始 行路 路难 路难 乐何 何未 时往 往西 西方 方无 无量 量寿 化现 现东

斯殊 情中 湛然

诗词取名器
姓名测试
热门工具推荐
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
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