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词库>

西江月・对镜不须强灭

作者:张伯端   朝代:

对镜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

色空明暗本来齐。

真妄体分两种。

悟则便名静土,更无天竺曹溪。

谁言极乐在天西。

了则弥陀出世。

这首诗是在阐述佛教的哲学理念,特别是关于菩提、色空、真妄等概念的理解。具体来说: “对镜不须强灭”指的是,对于镜子中的影像,无需强求消灭它,因为那是镜子的映像,是假名。我们应该认识到菩提的本质并非这些映像,而是更深层次的真理。 “假名权立菩提”是指菩提只是一个暂时的名字或标签,用来揭示真理的某种方式,并非真正的菩提本身。 “色空明暗本来齐”这句话是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进一步阐述,即物质和空无是同等存在的,光明和黑暗也是同等存在的。这句话强调了万物本质上的平等性。 “真妄体分两种”是说在本质上,一切都是真实的,同时又包含着虚妄的部分。这是对佛教中“真妄一体”观念的进一步阐述。 “悟则便名静土”是指当一个人理解了这些真理时,他就已经进入了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所谓的“静土”。 “更无天竺曹溪”是说在真正的悟道之后,已经超越了所有的宗教派别和教义,无论是在印度还是中国,无论是在曹溪还是在其他地方。 “谁言极乐在天西”这句话可能是指佛教中的极乐世界,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说极乐世界一定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地方,而是说当我们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时,内心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喜悦和安详感,这种感觉就是极乐。 “了则弥陀出世”则进一步阐述了极乐的内涵:当一个人理解并接纳自己内心的佛性时,佛陀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这时他就不再需要依赖外在的宗教信仰来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喜悦。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在阐述佛教的哲学理念和修行方法,强调了真理的本质、内心的宁静、超越宗教派别的觉悟以及佛性的自然显现。

须强 名权 权立 空明 来齐 两种 悟则 更无 无天 曹溪 言极 极乐 乐在 在天 天西 则弥 弥陀

天竺

诗词取名器
姓名测试
热门工具推荐
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
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