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词库>

后记

作者:孙望   朝代:

右《全唐诗补逸》二十卷。

是稿初印于丙子岁(一九三六年),当时收诗止二百七十有奇,暂分七卷,名曰《全唐诗补逸初稿》。

称《初稿》者,盖欲赓扬裒集,期毕功釐定于他日也。

其明年而芦沟变起,举家流徙,奔走万里,藏书既失,旧业尽废,宁居之不遑,奚论撰辑。

荏苒八载,抗战胜利,始得復返金陵。

顾政敝民穷,生事维艰,丁彼衰世,徒知腾议于私室,已无心于学问矣。

及己丑岁(一九四九年)而雄旆南指,落叶东飘,日出曜景,积瘴烟销,庆尧宇之得苏,见山河之重缔,薄海同欢,余宁独异?

自来南师,将三十年矣,生计丰足,心神怡畅,得党政之关怀,承师友之相勉,于教学之余,復得游心翰府,继事蒐聚,虽四凶逞虐之日,犹未尝或辍。

积之既久,渐成卷帙,略加编次,合之旧稿,得诗近八百篇,离为二十卷,仍其名曰《全唐诗补逸》。

自维头白齿脱,精力有竭,而唐诗散佚,远不止外,倘假我以年,其增辑续补,愿待来日,则兹编虽称《全唐诗补逸》,仍以初稿目之可耳。

惟昔丙子旧稿,收韦庄《秦妇吟》一首,又曾录《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及无名氏词等为一卷,今王重民氏《敦惶曲子词集》及《补全唐诗》既悉数絬刊矣,故从删。

又《全唐诗》以日人朝衡及新罗公主金真德等杂于唐诗人之列,兹编则集日人及新罗人之与唐土人士有交往酬唱者,各自成卷,标以「友邦」之目,附于编末,意欲存当时文化交流之迹云尔。

此则有异于《全唐诗》体制者。

值兹付印之际,畧记前后过程如此。

戊午岁(一九七八年)秋,孙望记于南京师范学院。

这是一篇关于《全唐诗补逸》二十卷的创作和修订过程的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该诗集的初版情况、修订背景、修订过程以及修订后的结果。文章中提到了诗集的初版是在一九三六年印发的,当时只收了二百七十多首诗,并分成了七卷,名为《全唐诗补逸初稿》。文章还提到了在初版后的第二年,即芦沟变起,举家流徙,藏书和旧业都受到了影响,甚至在抗战胜利后,由于生计维艰,作者也没有心于学问。直到一九四九年,作者才重新回到金陵,开始重新进行搜集和编撰工作。经过八年的努力,作者得到了近八百首诗,并将它们分成了二十卷,名为《全唐诗补逸》。文章还提到了作者在修订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修订后的成果。最后,文章还提到了与《全唐诗》体制不同的地方,即对日本人和新罗人中与唐土人士有交往酬唱的人士,分别成卷,标以“友邦”之目,附于编末,以示当时文化交流之迹。文章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唐诗散佚的担忧和对自己精力有限的自谦。这篇文章对于了解《全唐诗补逸》的创作和修订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唐 唐诗 诗补 补逸 初印 印于 于丙 一九 时收 收诗 名曰 全唐 唐诗 诗补 补逸 逸初 盖欲 欲赓 赓扬 期毕 毕功 定于 其明 明年 年而 而芦 变起 举家 家流 万里 藏书 业尽 居之 奚论 抗战 战胜 胜利 始得 生事 事维 腾议 议于 已无 于学 学问 及己 一九 九四 四九 九年 而雄 叶东 曜景 庆尧 尧宇 宇之 之得 见山 之重 海同 同欢 余宁 自来 生计 计丰 丰足 神怡 怡畅 得党 政之 之关 关怀 承师 师友 之相 相勉 于教 教学 学之 之余 得游 翰府 继事 积之 加编 编次 合之 得诗 诗近 仍其 其名 名曰 全唐 唐诗 诗补 补逸 自维 精力 而唐 唐诗 以年 辑续 续补 愿待 待来 全唐 唐诗 诗补 补逸 仍以 以初 目之 之可 收韦 韦庄 一首 曾录 首及 及无 无名 一卷 重民 子词 词集 补全 全唐 唐诗 全唐 唐诗 朝衡 衡及 及新 新罗 罗公 公主 主金 真德 于唐 唐诗 之列 编则 则集 及新 新罗 之与 与唐 唐土 交往 各自 标以 之目 于编 意欲 欲存 时文 化交 交流 流之 之迹 迹云 云尔 异于 全唐 唐诗 付印 印之 之际 记前 过程 程如 戊午 一九 望记 记于 京师 师范 范学

子岁 逸初 荏苒 胜利 落叶 叶东 山河 河之 心神 神怡 怡畅 政之 合之 之可 惟昔 民氏 时文 程如

诗词取名器
姓名测试
热门工具推荐
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
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