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词库>

太史公自序

作者:司马迁   朝代: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弒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这段文字是《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话,是司马迁对自己生平以及学术研究的回顾和总结。下面是这段文字的详细解释: 首先,司马迁引用了他祖先的话,说明了孔子在周公去世后五百年的重要性,以及他能够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传承《春秋》精神的重要性。他强调了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对后世的重要责任。 接下来,司马迁引用了壶遂的话,询问孔子为什么写作《春秋》。司马迁解释了《春秋》的写作背景和目的,即通过记述历史事件,揭示三王之道、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等,以引导王道的发展。同时,他也强调了《春秋》对于政治、音乐、风俗等方面的意义。 壶遂进一步询问了现在的情况,即今天是否有像孔子那样的明君能够发挥《春秋》的精神。司马迁对此表示否定,他认为现在虽然有明君,但他们的德行和作为还不足以完全体现《春秋》的精神。他认为《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应该被用来指导人们的言行。 最后,司马迁总结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认为自己虽然遭遇了李陵之祸,但仍然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述往事、思来者,记录了从陶唐以来到麟止的历史,体现了黄帝的开始。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是司马迁对自己一生学术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强调了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礼义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对于引导王道、政治、风俗等方面的意义。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遭遇不幸但仍坚持学术追求的自豪和自信。

太史 史公 公曰 至于 于今 能绍 绍明 易传 之际 意在 在斯 意在 在斯 子何 何敢 敢让 遂曰 子何 何为 为而 而作 太史 史公 公曰 董生 生曰 子为 为鲁 鲁司 雍之 言之 道之 行也 是非 百四 年之 之中 以为 为天 以达 事而 而已 子曰 欲载 载之 之空 空言 如见 见之 之于 于行 行事 事之 之深 着明 明也 之道 事之 之纪 明是 是非 善善 贤贤 贤贱 道之 大者 者也 着天 天地 四时 长于 于变 经纪 长于 于行 记先 之事 长于 记山 山川 长于 于风 乐所 所以 以立 长于 于和 是非 长于 于治 以节 以发 发和 以道 道事 以达 以道 以道 道义 之正 近于 其指 聚皆 皆在 之中 侯奔 得保 保其 其社 社稷 稷者 可胜 其所 所以 之毫 千里 一旦 一夕 夕之 其渐 国者 可以 臣者 可以 经事 事而 其宜 变事 事而 其权 通于 之义 义者 之名 子而 通于 之义 义者 之名 其实 实皆 皆以 以为 为善 为之 其义 之空 空言 言而 敢辞 通礼 礼义 义之 之旨 至于 于君 君则 臣则 则无 无道 子则 四行 行者 大过 过也 以天 大过 过予 予之 则受 受而 敢辞 礼义 义之 大宗 宗也 未然 然之 之前 法施 施已 已然 然之 法之 之所 所为 者易 易见 而礼 礼之 之所 所为 者难 遂曰 子之 之时 无明 明君 得任 垂空 空文 文以 礼义 之法 遇明 明天 万事 咸各 各序 序其 其宜 子所 所论 欲以 以何 何明 太史 史公 公曰 唯唯 之先 伏羲 羲至 至纯 尧舜 舜之 之盛 尚书 载之 礼乐 乐作 汤武 武之 之隆 歌之 代之 之德 而已 已也 汉兴 兴以 以来 至明 明天 改正 正朔 易服 受命 命于 泽流 海外 重译 译款 来献 献见 见者 可胜 胜道 百官 官力 圣德 能宣 宣尽 尽其 士贤 贤能 能而 国者 者之 明圣 圣而 而德 司之 之过 过也 掌其 其官 明圣 圣盛 盛德 功臣 世家 家贤 所言 余所 整齐 齐其 世传 非所 作也 而君 君比 比之 之于 于是 是论 论次 次其 其文 年而 而太 太史 史公 陵之 幽于 然而 是余 余之 是余 余之 而深 隐约 约者 欲遂 遂其 其志 志之 之思 思也 西伯 原放 左丘 国语 子膑 而论 论兵 兵法 韦迁 世传 韩非 贤圣 圣发 发愤 愤之 之所 所为 为作 作也 得通 通其 其道 道也 述往 往事 思来 来者 于是 述陶 陶唐 唐以 以来 至于 于麟 帝始

百岁 百岁 言之 之中 之深 贤贤 山川 牝牡 之正 之中 可胜 其宜 予之 大宗 然之 然之 之后 子之 之时 其宜 唯唯 尚书 歌之 正朔 可胜 世家 家贤 其文 深惟 之思 郁结

诗词取名器
姓名测试
热门工具推荐
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
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